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的原因

2022-02-25 10:12:58

江千里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血液内科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有形成分,参与止血过程中的黏附、聚集等过程,是重要的人体负责止血等功能的细胞。成人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范围通常为(100-300)×10^9/L,但各家医院参考值可能因仪器等原因而不同。若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即使血小板计数较前一次检测减低,一般也无意义;若低于正常值,如<100×10^9/L,且进行性下降,原因可能是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分布异常等,需及时就医。

1.血小板生成障碍

血小板生成障碍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遗传性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范可尼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等。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药物(如酒精、苯)、恶性肿瘤、病毒感染(如麻疹)、电离辐射等因素作用,导致造血干细胞损伤或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引起的。

2.血小板破坏增加

血小板破坏增加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加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某些药物(如奎宁、青霉素、利福平)也可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通过免疫机制,体内生成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非免疫性血小板破坏增加常见于妊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

血小板的分布异常,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脏肿大。正常情况下,人体有约1/3的血小板保存在脾脏内备不时之需,而脾脏肿大时可将大量血小板滞留在脾脏内,导致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常见于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

若各种原因导致有临床意义的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往往说明潜在疾病处于发展之中,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查明原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