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 主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骨科
撕脱性骨折一般是由于肌肉或者韧带突然地猛烈收缩,使肌腱、韧带所附着的骨骼结构被撕脱或拉断,造成骨折,可见发生于脚踝尖处。患者需要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治疗,通常可以分为轻微撕脱性骨折和重度撕脱性骨折。
1、轻微撕脱性骨折
轻微撕脱性骨折指关节扭伤时肌肉用力收缩将肌腱附着位置的骨质撕下一小块,但没有出现明显的分裂错位,多发生于剧烈运动或者是外伤时,常见累及部位有脚踝尖、髌骨下极、胫骨髁间隆突、腰椎横突等,患者可出现疼痛甚至无法行走。如果症状轻,患者可选择石膏托等外固定手段进行制动,为骨折的自我修复提供基础条件。同时,患者可适当补充钙剂或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等,这有助于骨折的愈合。结合适当的治疗手段,这一情况通常可在4-6周内恢复。
2、重度撕脱性骨折
如果发生撕脱性骨折后,脚踝尖等患处快速明显地充血肿胀,并且疼痛感比较强,一般则考虑骨折情况较为严重。患者要马上对损伤部位进行保护,减少移动,以免碎骨块进一步损伤邻近组织,或在日后康复期间产生游离骨块。送院后可经由医生判断后,选择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与轻微撕脱性骨折的治疗手段大致相同,利用外固定方式对患处进行固定即可。手术治疗则可选择钢针内固定等术式。同时,服用活血化瘀及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比如三七片等进行治疗,疼痛较为严重者则可考虑使用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